您现在所在位置: 主页 > 前沿资讯 > 行业动态

政策文件

Company information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一周聚焦: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政策与动态全览

发布日期:2025-07-21 10:36 浏览次数: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变革的关键驱动力。本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政策频出、实践探索持续深入,全方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活力与态势,为培养适应未来智能社会的创新人才筑牢根基。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本周该领域的最新政策文件与行业动态。
政策东风劲吹,指引 AI 教育前行方向
教育部发布重磅指南,规范 AI 教育路径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于今年 5 月发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 (2025 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 (2025 年版)》,在本周依然发挥着极为关键的引领作用。《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 (2025 年版)》精心构建起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该体系以培育学生素养为核心,通过精妙的螺旋式课程设计,助力学生实现从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启蒙,逐步迈向创新实践的素养提升。在小学阶段,着重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浓厚兴趣,使其对相关知识有初步的基础认知,比如借助简单有趣的智能玩具、充满趣味的编程游戏等,引领学生感受人工智能的独特魅力。初中阶段,则强化对人工智能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的学习,学生开始深入接触人工智能的基本算法、数据处理等关键知识,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到了高中阶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学生能够整合多学科知识,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实践项目,像开发简易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进行专业的数据分析与建模等。通过 “课程重构、资源融通、评价创新、师资赋能” 的联动机制,有力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局部试点稳步走向全域覆盖,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模式。
《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 (2025 年版)》紧密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清晰明确了各学段的使用规范。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借助其辅助教学,例如运用 AI 辅助教学工具,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知识。初中阶段,学生可适度探索对生成内容进行逻辑性分析,比如引导学生仔细分析 AI 生成文本的逻辑结构是否严谨、观点是否合理等。高中阶段,允许学生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评估生成内容在社会层面产生的影响,如深入探讨 AI 生成内容在文化传播、社会价值观引导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为有效防范学生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而导致独立思考能力弱化的问题,《使用指南》明确划出 “红线”,严禁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严格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同时,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引导职责,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积极组织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活动,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存在的逻辑缺陷、价值倾向以及文化偏差等,着力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质疑精神与甄别能力。在保障学生隐私与数据安全方面,《使用指南》严禁师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时输入考试试题、个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并要求各中小学校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白名单” 制度。只有经过严格审核评估,确保符合教育场景需求且数据安全合规的工具,才允许进入校园供师生使用。
地方政策纷纷落地,加速 AI 教育普及
北京市在 AI 教育推进方面动作迅速且有力。近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北京市教委联合发布《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 (试行)(2025 年版)》解读,从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段要求、实施建议、组织保障等七个关键方面,为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供了清晰明确的行动规划与纲领指南。明确规定从 2025 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校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 8 课时,全力实现中小学生人工智能教育的全面普及。并且,小学、初中、高中要建立起紧密的学段衔接机制,将人工智能课程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中小学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独立设置课程,或者将其与信息科技 (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有机融合开展。相关课程重点关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涵盖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应用与技术、实现方法、伦理与社会 4 个核心模块。各学段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规律,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小学阶段通过体验式课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学会使用简单的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创意表达和解决问题,切实感知人工智能技术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着重培养学生进阶的实践能力与伦理意识,帮助学生完善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认知,使其能够熟练使用生成式工具完成内容创作。高中阶段则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全面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与技术运用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熟悉数据处理与标注、机器学习算法原理及深度学习入门知识,切实掌握一定开发智能系统的实践能力。此外,北京市还将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同步进行,积极探索开展情境化、项目式、跨学科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将人工智能元素巧妙融入其他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认知结构。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资源要素,拓展人工智能教育场域,开放人工智能实验室、体验馆、综合展厅等资源,构建协同育人 “教联体”。
为了给秋季学期全面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奠定坚实基础,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 2025 年暑期实训项目于 7 月 8 日正式启动。130 名拟承担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任务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员齐聚参训,参训人员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此次实训共计 32 学时,聚焦 “懂政策、懂技术、会教学、能落地” 四大关键目标,旨在帮助参训教师从对人工智能教育的通识理解,逐步走向教学胜任,从课程理念的把握,切实走向教学实施。实训将具体围绕三个重要方面系统展开:一是强化政策理解,夯实课程理念基础,帮助参训教师精准把握课程目标、教学要求与评价方式,明确秋季课程实施的具体路径和标准,确保教学设计有依据、有章法。二是通过高校专家和一线教学科研人员的专题讲授,让教师深入学习人工智能核心知识与典型应用场景,并结合中小学课堂实际需求,帮助教师构建起系统的技术认知框架,同时掌握将技术内容有效融入教学的策略方法,全面提升教学胜任力。三是实训以小学、初中、高中三学段四个班级为单位开展分组合作,围绕 “课程框架 + 教学方案” 双成果任务进行协同研讨,形成切实可操作、可落地的教学设计成果。实训结束后,参训教师不仅要完成本校秋季课程开设的各项准备任务,还将在后续承担各区组织的教师培训与经验分享工作,引领带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在区域内持续深入推进。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实训不仅是一次短期集中学习,更是 “百千种子” 人工智能教师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下一阶段,市教委将继续统筹推进人工智能教育 “种子教师” 遴选与支持机制,全力建设一支立足教学、引领示范、辐射带动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将推动各区成立区域教研共同体,围绕教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例研究等开展常态化协同教研,努力形成 “区区有团队、校校有教师、班班有课程” 的良好教育生态。北京市还将组织开展优质课例遴选与展示活动,通过案例评选、成果推广等形式,进一步提升课程实施质量,精心打造具有 “北京经验” 的人工智能教育范式。
实践探索精彩纷呈,点燃 AI 教育创新之火
成都试点项目启动,多领域探索 AI 应用
四川省成都市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方面积极迈出重要步伐。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印发《成都市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行动方案 (2025—2027 年)》,明确在基础教育领域以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其中提出,2025—2027 年,成都每年将培育建设并推广 80 个左右的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目前,首批 83 个 “成都市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试点项目已经新鲜出炉。这些试点项目广泛涵盖 “人工智能 + 德育”“人工智能 + 教学”“人工智能 + 学校治理” 等 8 个关键领域,横向全面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领域,纵向深入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所有试点项目均紧密围绕教育教学的难点痛点、现实矛盾为出发点,高度注重通过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 “用起来”,切实解决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同时,这些项目还具有突出实景落地、深化技术融合、注重多学科协同等显著特点。据悉,成都将全力推动试点项目落实包括 1 套建设计划、1 支人才队伍在内的 “六个 1” 管理机制,积极开展 1 所试点学校带 3—5 所联动学校的发展共同体建设,建立 “责任专家 — 学科导师 — 青年骨干” 三级引领网络,以试点学校为重点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种子教师等培训,采取现场观摩、场景路演等方式常态化开展 “优质应用场景推广”,实现试点项目的广泛复制推广。此外,成都还将建设 “成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协同平台”,汇聚试点项目建设成果,在试点培育的同时加快实现同步借鉴、推广、创新,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探索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
北大创新研讨会成果丰硕,助力 AI 教育体系构建
7 月 11 日,北京大学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创新研讨会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成功举行。全国政协、教育部、北京市等相关单位领导,教育界专家、校长和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同为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出谋划策。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在致辞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着重指出,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北京大学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方面的突出优势,积极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有力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迈入以生态构建和实践探索为核心的崭新阶段,努力开拓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局面。
本次研讨会以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为重要引领,成功发布了七项原创性成果。这些成果系统覆盖课程纲要解读、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全学段通识课程体系、课堂互动智能体、“通育” 教育平台以及学习评价系统等关键环节,围绕 “认知 - 技能 - 思维 - 价值观” 四大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构建起完整的培养体系,为破解 AI 教育落地难题、开创智能时代育人新范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与解决方案。其中,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北京市教委联合发布的《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 (试行)(2025 年版)》解读,为北京地区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北京大学智能学院、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发布的 “人工智能产教融合联合体”,以 “通识、通智、通用” 为核心育人理念,构建起涵盖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区域协同、产业对接和高端培养的 “五位一体” 协同育人体系,为人工智能教育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搭建了重要桥梁。北京大学智能学院、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发布的 “《立心之约》微课十讲”,由 20 余位专家组成强大的教学团队,精心浓缩凝练北大人工智能本硕博课程体系 30 余门核心课程,推出全国首套面向中小学生的公开视频课程,向中小学生发出了共同探索人工智能知识的 “立心” 邀约。北京大学智能学院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新府学外国语学校联合打造的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以《立心之约》为根基源泉,严格对标教育部指南与北京市地方课程纲要,构建起覆盖中小学全学段、全面培养 “认知、技能、思维、价值观” 四维素养的完整通识课程体系。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智能学院联合发布的 “通育”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依据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人工智能课程要求,为学生、教师提供了适配性强、科学性高的教学工具,实现了师生双端赋能。北京大学智能学院联合协作单位发布的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学习评价系统”,围绕 “认知能力 — 技能水平 — 思维品质 — 价值观念” 四大维度构建起开放式数字化测评系统,有力推动 AI 素养测评的智能化、标准化与合规化,构建起面向未来的 AI 教育评价体系。大会还同步启动了 “中小学 AI 通识教育协同创新联合体” 和 “通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创新实践共同体” 两大平台,并举行了圆桌论坛,为各方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本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在政策引领与实践探索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进展。政策的持续完善为人工智能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各地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则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无限潜力与创新活力。随着这些政策的深入落实和实践的不断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将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让我们共同期待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培育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强大力量。


1823407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