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主页 > 前沿资讯 > 行业动态

政策文件

Company information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一周速览: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新动态​

发布日期:2025-07-16 17:17 浏览次数: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AI)已成为重塑教育格局的关键力量,中小学阶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正积极融入这股人工智能教育的热潮。本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领域亮点频出,从政策文件的重磅发布到各类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展现出该领域蓬勃发展的活力与潜力。
政策领航,擘画人工智能教育蓝图
九部门联合发文,全面推动教育数字化与 AI 融合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为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应用指明了方向。这份文件着重强调了人工智能在教育变革中的核心地位,提出要全面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的变革,推动学科专业数字化升级和科研范式变革。
在智能化推进方面,《意见》提出加强人工智能等前瞻布局,推动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等数字化的变革。具体而言,要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推动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意味着未来的课堂将更加智能化,教师能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以适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转型的需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科研范式变革,提高科研组织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衍生学科增长点,助力建设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意见》要求推动各省(区、市)制定整体推进区域教育公平优质发展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省内平台、资源、服务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深入实施 “同上一堂好课”、慕课西部行 2.0 计划、读书行动等,倾斜支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让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跨越地域限制,惠及每一个学生。
教育部发布两项指南,规范中小学 AI 教育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 (2025 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 (2025 年版)》,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南。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 (2025 年版)》致力于构建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该体系以素养培育为核心,通过螺旋式课程设计,实现学生从认知启蒙到创新实践的素养发展。在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让他们对人工智能有初步的认知,例如通过简单的智能玩具、趣味编程游戏等,引导学生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初中阶段则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的学习,学生开始接触人工智能的基本算法、数据处理等知识,并尝试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学生能够整合多学科知识,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实践项目,如开发简单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进行数据分析与建模等。通过 “课程重构、资源融通、评价创新、师资赋能” 的联动机制,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局部试点转向全域覆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 (2025 年版)》则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明确各学段使用规范。在小学阶段,学生在教师、家长帮助下适切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防止不合理使用影响学生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教师可在课内适当使用辅助教学,例如利用 AI 辅助教学工具进行生动有趣的知识讲解;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指导学生交叉验证生成内容的合理性,比如让学生分析 AI 生成文本的逻辑结构、观点合理性等;高中阶段可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评估生成内容的社会影响,如探讨 AI 生成内容在文化传播、社会价值观引导等方面的作用。
为防范学生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弱化独立思考能力,《使用指南》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同时,强化教师的引导职责,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逻辑缺陷、价值倾向及文化偏差,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质疑精神与甄别能力。在保障学生隐私与数据安全方面,严禁师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时输入考试试题、个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各中小学校需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白名单” 制度,经严格审核评估,仅允许符合教育场景需求且数据安全合规的工具进入校园使用。
实践探索,点燃 AI 教育创新之火
各地中小学积极开展 AI 教学实践活动
在政策的鼓励下,各地中小学纷纷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实践活动。许多学校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体系,每周安排固定课时进行教学。例如,某小学开设了趣味编程与人工智能启蒙课程,通过 Scratch 图形化编程软件,让学生轻松上手编程,同时引入简单的人工智能模块,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人工智能的应用。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编写程序,实现让机器人根据语音指令完成任务,或者让计算机识别不同的图片并进行分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
还有一些学校开展了人工智能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以某中学为例,组织学生开展 “智能城市交通优化” 项目。学生们分组合作,首先对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进行调研,收集相关数据。然后,运用所学的人工智能知识,尝试建立交通流量预测模型,并设计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深入理解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锻炼了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不少学校还举办了人工智能科技节、校园人工智能作品展览等活动。在科技节上,学生们展示自己创作的人工智能作品,如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智能环保监测设备等。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与应用,同时也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人工智能学习氛围。
人工智能竞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各类人工智能竞赛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例如,“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 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参与。比赛设置了多个项目,如机器人创意挑战赛、人工智能算法应用赛等。在机器人创意挑战赛中,学生们需要设计并制作具有特定功能的机器人,如能自主避障的救援机器人、可进行垃圾分类的环保机器人等。他们不仅要掌握机器人搭建、编程等技能,还需要发挥创意,让机器人在比赛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在人工智能算法应用赛中,学生们需要运用所学的算法知识,对给定的数据集进行分析和处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利用图像识别算法对大量的植物图片进行分类,帮助植物学家进行植物种类的识别;或者运用数据分析算法,对城市空气质量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未来空气质量变化趋势。这些竞赛项目紧密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们在竞赛中体验到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术研讨,凝聚 AI 教育发展智慧
教育专家和学者们也围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讨,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在近期的一次教育学术会议上,专家们就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在课程设计方面,专家指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层次性的课程内容。课程应从简单的人工智能应用体验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要注重课程的跨学科融合,将人工智能与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人工智能知识的同时,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对于教学方法,专家们强调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项目式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人工智能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合作学习则有助于学生在团队协作中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师资培养方面,专家认为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人工智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让教师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掌握人工智能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本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在政策、实践和学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政策的持续完善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各地中小学的实践探索展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无限可能,学术研讨则为该领域的发展凝聚了智慧。未来,随着各方的共同努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阶段,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让我们共同期待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这片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为社会的发展培育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栋梁之材。


1823407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