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主页 > 前沿资讯 > 行业动态

政策文件

Company information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政策驱动下的创新实践与未来路径

发布日期:2025-03-21 11:00 浏览次数:

一、政策引领,全国多地加速 AI 教育布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深度变革。2025 年,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 年)》,明确从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将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 8 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课程可独立设置,也可与信息科技、劳动教育等学科融合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与创新思维。与此同时,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通过创建信息科创中心、机器人工作室等平台,已形成人工智能、STEM 科创、3D 打印等特色课程体系,多所学校获评 “全国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基地”,为区域 AI 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二、课程创新:分阶培养与跨学科融合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在于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小学阶段以兴趣引导为主,通过编程入门、智能机器人操作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基础概念;中学阶段则逐步深化,涵盖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及 AI 伦理教育。例如,嘉兴市东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教育集团开设的 “智慧生态实验室” 课程,学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搭建智能农场模型,将生物培育与 AI 技术结合,实现跨学科知识应用。北京部分学校则采用项目化学习模式,围绕 “让教室更智能” 主题,引导学生设计自动行驶算法、调试智能机器人,在实践中掌握技术原理。

政策驱动下的创新实践与未来路径(图1)

        值得关注的是,专家建议课程设计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小学低龄段以体验为主,通过 AI 创作音乐、绘画等活动激发兴趣;初中阶段侧重技术认知与逻辑训练;高中阶段则可开展深度学习实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这种分阶培养模式既能避免知识过载,又能为高阶学习奠定基础。

三、实践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 AI 教育前景广阔,但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教师能力的不足。部分教师对 AI 技术缺乏系统认知,难以有效开展教学。对此,北京、浙江等地已启动教师培训计划,通过线上课程、企业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并建立交流平台促进经验共享。其次是数据安全与伦理问题。随着 AI 工具在校园中的普及,学生隐私保护成为重点。学校需制定严格的数据管理制度,并在课程中融入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


        此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制约因素。为缩小城乡差距,多地探索 “AI + 教育” 新模式,通过远程课堂、共享实验平台等方式,将优质资源输送至偏远地区。例如,嘉兴市实验小学科技城校区的 “AI 赋能生活” 项目,通过线上协作工具实现跨校联动,推动教育公平。

四、未来展望:标准化与个性化并重


        展望未来,中小学 AI 教育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政策支持与标准化建设加速,国家层面有望出台 “人工智能 + 教育” 技术规范,为课程开发、工具应用提供统一框架;二是国际化合作加强,通过联合教研、竞赛交流等方式,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三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场景,AI 辅助工具将更注重个性化学习支持,如自适应题库、虚拟实验平台等,真正实现 “因材施教”。


        作为教育科技企业,我们将持续关注行业动态,提供覆盖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实验设备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助力 AI 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注:本文内容综合政策文件、实践案例及专家观点,旨在反映当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趋势,具体实施以各地教育部门政策为准。)


18234072608